Close
Type at least 1 character to search

董灏受邀参加在成都举办的《人的城市》新书分享会

10月28日,董灏受邀参加由世纪文景、三联人文城市、方所成都店联合举办的《人的城市》新书分享会。

一同参与的嘉宾有王辉(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)、宋壮壮(帝都绘联合创始人)以及贾冬婷(《人的城市》编著者,三联人文城市&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)。

分享会以“在地与游牧——数字时代的城市好奇心”为主题。“在地”不难理解,“游牧”则是一个新的现象。所谓“游牧”就是“数字游牧族”,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,也是一种新的个体生活方式。数字游牧族的增多,引发了很多对个人和城市关系的思考:在虚拟互动的时代,实体空间承载着什么样的意义?人们又对空间和城市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需求?

董灏以“设计如何打破身份边界”为主题,从建筑设计层面,通过 Crossbounadries 的项目,阐述了自己对于数字时代下人与城市关系的理解。

在董灏看来,“数字时代”它有别与过去所认知的“审美”习惯,包括我们过去认为的一些形式美的思维定式。

甚至未来建筑都可能不是固定的,它的形式和空间可能会随着人类一天里不同的需求、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需求而改变,去呼应人的需求。这样它就不能用传统美学标准去评价。有可能,未来房子跟衣服一样,可以随时改变,无限位移。这可能是历史性的改变,是从建筑材料本质进行改变,就像他之前说的有了钢铁,建筑形式就改变了。 

今天的改变则是颠覆性,甚至于,大家的行为模式都会改变。这次疫情也是把这种模式推到极端,未来,我们走出家门的理由可能会变得更“有意义”了。传统的建筑概念,其实并不可以很准确适应人的心理需求。在未来,随着科技发展,这将会是一个“量身定制”的建筑时代。

中文